潘怡:當「西方敘事」遇上「在地體驗」

本地智庫「民主思路」近日公布香港營商環境研究結果,揭示了一個兩地人士的認知鴻溝:儘管97%的在港外籍人士認同「香港是一座安全的城市」,但他們認為海外同儕持相同觀點的人數比例卻遠低於此。研究發現,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治安」評價上,在港外籍人士對「香港言論自由」、「政治反對空間」和「法治狀況」的評分,均較他們預期海外人士會給出的認可度為高。

這種「親歷者」與「旁觀者」的認知分歧,引發了一個深層的問題:究竟是香港的實際表現超越了國際社會的預期,還是全球觀察者仍被固化的敘事框架所束縛?距離的阻隔,是否必然催生認知的偏見?

研究結果揭示的認知斷層

這項涵蓋600多名在港外籍商業人士的問卷調查結合外國駐港商會領袖的深度訪談,首次量化呈現了在地外籍群體與海外輿論對香港認知的結構性差異。調查結果顯示,在關鍵社會指標的評價上,「親歷者」與「旁觀者」存在顯著認知斷層:

治安評價:97%的在港受訪者給予中等及以上認可,但他們預估海外人士的認同率僅為93%;

言論自由:71.9%的在港外籍人士持肯定態度,而預期海外認可率僅63.5%;

政治包容度:53%的受訪者認為香港存在反對派生存空間,海外推測值則低至46.7%;

法治信心:79.6%的在港認可度,亦高於77.6%的海外預期值。

這些數字差異背後,反映真實生活與媒體報導的巨大落差。一位西方商會代表無奈地說:「大學同學總問我『你還敢留在香港?安全嗎?』,但我的答案始終是:『這裡的生活,比你們想像的精彩得多。』」

這種認知差異揭示了一個核心問題:國際輿論中的香港形象,往往被地緣政治和頭條新聞簡化為「危機敘事」,而與實際生活在這裡的外籍人士的日常體驗大相徑庭。當世界談論香港時,最被忽略的,恰恰是這些真正生活在香港的人的真實感受。

認知鴻溝的根源

認知差異的三大根源,首先是媒體報導的片面性。國際新聞總是聚焦於「危機事件」,卻很少展現香港的日常活力。一位商會代表曾表示:「香港只有出大事才能上頭條。」這些報導固然吸引眼球,卻掩蓋了這座城市長期的穩定性。

其次,地緣政治濾鏡歪曲了香港形象。外國政府的敘事常常透過刻意放大負面描繪,以佐證其對香港或對中國的政策立場。另一商會代表直言:「外國政客說香港壓制異見,但他們根本沒在這裡生活過。他們的種種警告完全脫離現實」。香港的形象因此成了政治博弈的犧牲品。

再者,缺乏親身體驗加劇誤解。海外人士常常只能通過零碎甚至誇張的新聞瞭解香港。正如另一個商會代表所言:「老家的人根本不瞭解實情,他們總擔心我留在這裡。說實話,我很無奈,但改變不了他們的想法。」

香港被低估的吸引力

香港不僅擁有世界一流的金融體系和專業服務,更具備外籍人士特別看重的獨特魅力。首先是無可比擬的文化包容性。在這裡,外籍人士不僅能被主流接納,更能找到量身定制的生活方式。這正是許多人選擇香港而非日韓等臨近地區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獨一無二的自然便捷。全球少有城市能將都市繁華與自然野趣結合得如此完美。要知道,在紐約東京需要長途跋涉才能逃離喧囂,而在香港,太平山的晨跑徑、大浪灣的衝浪點,距離中環不過咫尺之遙。這種「垂直切換」的生活方式重新定義了現代都市的宜居標準。

彌合認知差距的關鍵

這一認知落差揭示了一個簡單真理:親身體驗遠比媒體報導和刻板印象更真實。要讓香港充分發揮優勢,我們需要採取以下行動:

首先,構建更平衡的城市敘事。在報導政治動態的同時,更要展現香港真實的日常生活。外籍人士作為文化橋樑的價值值得肯定,而香港獨特的「都市-自然」融合模式更應該成為吸引人才的亮點。

其次,真正視外籍人士為香港未來的一部分。只有當這些人才感受到被香港社會及政府理解和重視,他們才會選擇紮根。目前,外籍群體眼中的香港仍是一個未被世界充分瞭解的城市,而這個被忽視的故事需要被重新講述。

當局應當確保所有為這座城市貢獻力量的人都能獲得應有的認同,讓他們發自內心地把香港稱為「家」。這不是簡單的留人策略,而是關乎香港長遠競爭力的關鍵。

TopOP-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