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怡:「中國+1」戰略下,印度真的準備好成為「世界工廠」了嗎?

中美貿易衝突升級促使全球電子巨頭重組供應鏈。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蘋果計劃最快於明年將在美銷售的所有iPhone轉移至印度組裝。 憑藉龐大人口和快速發展的製造業,印度因此被視為最具潛力的替代生產基地。 但印度是否已做好準備,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呢?

 

 2018年初,特朗普發動對華貿易戰後,全球供應鏈加速推進「中國+1」戰略。 印度莫迪政府抓住這一機遇,大力推動「印度製造」計劃,意圖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憑藉龐大的年輕勞動力、英語優勢和較低生產成本,印度迅速成為國際資本眼中的最佳替代選擇。 為了吸引外資,莫迪政府於2020年推出「生產掛鉤激勵計劃」,針對部分產?業提供銷售額補貼,有效促使蘋果等企業將部分產業鏈從中國轉移至印度。 效果立竿見影——印度iPhone產量佔比飆升至2023年的14%。 然而,交通基建落後、教育品質不佳,以及民主惡化等現實問題,正限制印度的製造業雄心的步伐。  

 

人口紅利視窗的隱憂 

印度在2023年4月以14.28億人口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其真正優勢在於人口結構:28.8歲的年齡中位數遠低於中國的40.1歲,而6.7億的龐大勞動力成為製造業發展的基礎。 然而,這份「人口紅利」面臨三重挑戰:生育率已降至1.94,低於替代水準,部分邦老齡化速度超預期;女性勞動參與率僅24%,種姓制度更制約人力資源優化。若現狀持續,印度人口紅利視窗可能較預期提前關閉。 

 

基礎設施的發展瓶頸 

儘管印度物流績效指數從2014年的全球第54位提升至2023年的第38位,跨境運輸效率有所改善,但其基礎設施仍存在結構性缺陷。電力損耗率高達17%,遠高於新興市場平均水準; 公路運輸效率低下,老舊車輛與交通擁堵導致邦道甚至國道常年擁擠;基建政治化問題導致聯邦與地方分歧,如高鐵計劃屢因徵地爭議延宕。 

 

人力資本困境  

印度雖具備成為世界工廠的相對人口優勢,但其教育體系的結構性矛盾已成為制約發展的關鍵瓶頸。 根據官方數據統計,印度的識字率達74.04%,但性別差距顯著,女性識字率(65.46%)落後男性(82.14%)逾16個百分點,這直接限制勞動力規模與品質。 更嚴峻的是,教育日益政治化的趨勢愈發明顯:教科書弱化進化論、改寫歷史;印度理工學院等頂尖學府因種姓配額政策被批標準下滑,導致「高端人才短缺」與「低端技能過剩」並存。 這種人力資本結構的失衡,使印度在承接高端製造業時面臨「工人數量龐大但合格技工難尋」的困境。

 

民主劣化 

日益加劇的社會分裂也成為印度發展道路上的另一隱憂。 印度教民族主義高漲導致佔人口14%的穆斯林群體正面臨系統性邊緣化,頻繁的宗教衝突引發外資對印度社會穩定的擔憂。 若宗教矛盾無法有效化解,印度製造業的崛起進程恐將因內部分裂而受阻,難以充分發揮其作為「中國+1」首選地的潛力。 

 

總的來說,印度確實具備成為「世界工廠」的先天條件:年輕的人口結構、不斷擴大的消費市場,以及西方「去風險」戰略帶來的地緣政治機遇。 然而,若無法突破基礎設施瓶頸、彌合教育與宗教裂痕,其潛力恐將止步於紙面上的繁榮。 未來的印度不僅需要借鑒中國製造模式,更需推動土地、勞動力、法律等領域的本土化改革——而這場改革的時間窗口,或許比許多人預期的更為緊迫。

 

參考資料:

India population (2025). (n.d.). Worldometer. https://www.worldometers.info/world-population/india-population/ 

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 Global Ranking 2023. (n.d.). The World Bank Group. https://lpi.worldbank.org/international/global

Profile - Literacy. (n.d.). Know India. https://knowindia.india.gov.in/profile/literacy.php

頂部評論文章